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产化学与工业》,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接触角法测量马来海松酸改性双组分水性聚氨酯的表面能
    司红燕, 商士斌, 刘鹤, 王丹, 廖圣良, 宋湛谦
    2016 (2):  1-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1
    摘要 ( 859 )   PDF(1049KB) ( 801 )  
    将亲水改性的多异氰酸酯分别与马来海松酸改性聚酯多元醇(MPP)、聚酯多元醇(PP)和Bayhydrol D270聚酯多元醇水分散体进行复合交联制得MPP-2K-WPU、PP-2K-WPU和D270-2K-WPU,并采用FT-IR和DSC对产物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法研究了n(—NCO):n(—OH)及多元醇组分种类对2K-WPU涂膜接触角、表面能和耐水性的影响,并采用Equation of State法和 Owens-Wendt-Rabel-Kaelble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甲酰胺系列(甲酰胺、甲酰胺-二碘甲烷)检测液体相比,水系列(水、水-二碘甲烷)检测液体能更好地对2K-WPU涂膜表面性能进行描述;随着n(—NCO):n(—OH)的增加,MPP-2K-WPU的表面能先减小后增大,耐水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当n(—NCO):n(—OH)为1.5:1时其表面能最小、耐水性最强;与2种对照样(PP-2K-WPU和D270-2K-WPU)相比,MPP-2K-WPU的表面能最小且耐水性最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氢氧化铟/活性炭协同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甲苯降解性能
    李长玉, 吴鹏, 樊星, 刘守新
    2016 (2):  9-1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2
    摘要 ( 730 )   PDF(1160KB) ( 762 )  
    以In(NO3)3·4.5H2O和六亚甲基四胺(HMT)为起始物,以活性炭(AC)为载体,采用一步水热原位合成法制备In(OH)3/AC协同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DRS、SEM以及T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晶相结构、表面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复合材料对甲苯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AC与In(OH)3是采用化学键结合;AC的加入不仅影响了In(OH)3的成核与熟化过程,改变了In(OH)3的晶胞结构,使晶面间距变小、粒径增加,而且降低了其结晶度;但是AC仅影响复合材料对光的吸收强度,对In(OH)3能阈结构和粒子形貌基本没有影响。复合材料对甲苯的光催化降解测试结果显示,加入适量的AC(3%)所产生的吸附-催化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光照60 min时,甲苯的降解率可达98.2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及其铜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王平平, 黄志向, 高炜琳, 张洁, 徐武双, 张瑜, 刘庆波, 龙剑英, 费宝丽
    2016 (2):  15-2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3
    摘要 ( 764 )   PDF(1425KB) ( 696 )  
    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具有抗癌活性的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L)及其铜配合物[Cu(L)2Br] Br(1)在模拟生理条件(pH值7.2)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 1对BSA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L为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表明L和1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且结合反应是由焓和熵驱动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与BSA的作用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圆二色谱也证明了化合物能够显著改变BSA的构象,由典型的α-螺旋结构变为扭曲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外诱变提高Pachysolen tannophilus单宁耐受性及产燃料乙醇性能
    张宁, 蒋剑春, 杨静, 卫民, 赵剑, 童娅娟
    2016 (2):  23-29.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4
    摘要 ( 802 )   PDF(1051KB) ( 612 )  
    通过对Pachysolen tannophilus 1770进行紫外诱变和单宁浓度梯度驯化培养,以乙醇产量为筛选指标,筛选获得2株稳定的单宁耐受性突变株P05和P18。比较了突变菌株P18与原始菌株P.tannophilus 1770的单宁耐受性,乙醇耐受性和发酵橡子淀粉产乙醇的情况。结果表明,P05和P18有稳定的遗传特性,经5代传代后发酵70 g/L除单宁的橡子淀粉时,P05和P18发酵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达到71.30和 77.07 g/L,较原始出发菌株P.tannophilus 1770增加了13.95%和23.17%。P18有较好的乙醇耐受性和单宁耐受性,相比原始菌株P.tannophilus 1770,在含单宁 2.00% 的培养基中,P18生物量增加 53.33%,在含单宁 2.50% 的培养基中生物量增加 43.48%;在含乙醇2.00% 的培养基中生物量增加8.82%。采用突变菌株P18发酵橡子淀粉可以将橡实单宁的浸提取次数从5次减少到3次,从而可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突变菌株P18发酵浸提3次橡子淀粉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0 ℃,最适初始pH值为5.5,最适接种量为6.0%~8.0%,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达到85.18 g/L,乙醇产量达到0.37 g/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桦木酸/二乙烯三胺链-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水溶性研究
    董仕辉, 崔铭锦, 刘卫, 朱笛, 杜一博, 王霆
    2016 (2):  30-3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5
    摘要 ( 696 )   PDF(1758KB) ( 593 )  
    β-环糊精(β-CD)为原料,合成二乙烯三胺链-β-环糊精 (DETA-β-CD)主体分子,并与桦木酸(BA)进行包合反应,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粉末态的BA/DETA-β-CD包合物,采用红外 (IR)、核磁(1H NMR)及扫描电镜 (SEM)等分析手段,阐明DETA-β-CD对BA的分子识别机制及主-客体包合模式,并利用质谱(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包合物中BA含量。结果表明,DETA侧链上的伯胺基团与BA的羧基生成氢键,BA的疏水部分从β-环糊精小口端进入并被包含,DETA-β-CD的疏水空腔及低聚乙烯胺侧链可以对BA产生多重识别效应,将BA溶解度由4.7×10-5 mmol/L提高到15.33 mmol/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法活性炭的三聚氰胺表面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陈继锡, 左宋林, 王永芳, 郝婧
    2016 (2):  37-4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6
    摘要 ( 863 )   PDF(2312KB) ( 825 )  
    为了考察磷酸法活性炭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可行性,通过浸渍三聚氰胺后在500、700、900 ℃下热处理的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表面改性,分别得到改性活性炭AC-N-500、AC-N-700、AC-N-900,考察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活性炭表面氮元素结合状态的影响,及其对磷酸法活性炭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分析表征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存在形式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改性活性炭氮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由AC-N-500的8.49%下降为AC-N-900的4.16%;三聚氰胺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明显降低。改性活性炭中氮元素主要以N-6(吡啶型)、N-5(吡咯型)、N-Q(季氮型)、N-X(氮氧型)4种形式存在;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N-6和N-5型官能团的比例略微减少并部分转变为N-Q。改性活性炭AC-N-700可制备出比电容达203 F/g(扫描电压1 mV/s)的活性炭电极材料,减小电极与电解液间的阻力有利于离子的渗入和电荷的传导,表明磷酸法活性炭具有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糖存在下异丁香酚的脱氢聚合及LCC的形成
    叶哲孜, 谢益民, 吴晨曦, 王鹏, 乐喜
    2016 (2):  45-5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7
    摘要 ( 666 )   PDF(953KB) ( 631 )  
    以异丁香酚为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前驱物,采用混合法合成了木质素脱氢聚合物(DHP)和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同时采用红外光谱、13C NMR 波谱分析聚合产物的结构,探讨了漆酶催化脱氢聚合过程中形成的DHP与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的聚合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异丁香酚与阿拉伯半乳聚糖发生聚合形成了DHP与LCC, 13C NMR 波谱结果证实DHP中以β-O-4,β-β,β-5和β-1等结构为主,而LCC的 13C NMR 谱图中既有来自木质素的芳香族碳原子的信息,也有来自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共振信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碱预处理玉米芯生物转化L-乳酸
    张丽, 陈晓佩, 李鑫, 余世袁, 勇强
    2016 (2):  51-5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8
    摘要 ( 660 )   PDF(1315KB) ( 623 )  
    玉米芯经碱预处理后,采用米根霉对其发酵制备L-乳酸,同时考察分步糖化发酵(SH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两种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酶水解性能优于未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水洗过程可显著提高米根霉发酵性能。分步糖化发酵工艺下,米根霉于40 ℃下发酵48 h,可将含有31.84 g/L葡萄糖、6.38 g/L木糖的酶解液转化为14.65 g/L的L-乳酸, L-乳酸得率为0.29 g/g(以绝干物料计,下同);同步糖化发酵工艺下,米根霉40 ℃发酵36 h将底物质量浓度为50 g/L的水洗碱预处理玉米芯高效转化为L-乳酸,L-乳酸得率为0.44 g/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辅助木质素脱甲基化改性及结构表征
    夏成龙, 许玉芝, 刘晓欢, 王春鹏
    2016 (2):  57-6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09
    摘要 ( 842 )   PDF(899KB) ( 624 )  
    为提高木质素的反应活性,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方式,在HBr/十六烷基三正丁基溴化磷(HBr/TBHDPB)体系下对木质素进行脱甲基化改性。考察了HBr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木质素改性反应的影响。通过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元素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木质素改性前后的官能团及分子质量变化,并由羟甲基化反应和曼尼希反应分析了木质素改性前后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木质素在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HBr用量为20 mmol/g,催化剂TBHDPB用量为木质素质量的2%,95 ℃反应1 h,制备的改性木质素含酚羟基为4.95%,相比原料木质素提高了32.71%,甲氧基为6.11%,相比原料木质素降低了20.44%。与甲醛反应的活性提高了18.15%,胺基侧链增加了7.54%。UV、1H NMR 和FT-IR分析也表明,改性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增加,甲氧基含量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波喷雾干燥壶瓶枣多糖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张耀雷, 黄立新, 张彩虹, 谢普军, 张琼, 丁莎莎
    2016 (2):  64-7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0
    摘要 ( 690 )   PDF(1211KB) ( 765 )  
    以干燥后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含水量和平均粒径为指标,对壶瓶枣多糖的超声波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比分析了超声波喷雾干燥、二流体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壶瓶枣多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35 ℃,进料量16 mL/min,进气压力0.10 MPa,此时出风温度89 ℃,壶瓶枣多糖产品含水量4.91%,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50.83%,平均粒径9.14 μm。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单糖组成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3种干燥方式对多糖的活性、单糖组成和官能团没有影响,且多糖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1:2:1:38:5,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50%左右。通过对多糖产品的微观形态及粒度分布分析可知,冷冻干燥产品以块状和棒针状为主,超声波和二流体喷雾干燥产品均成颗粒状,但是超声波喷雾干燥的产品粒径分布较窄,粒径在2~20 μm范围内呈正态分布,优于其他2种干燥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肽纤维素酯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李杨, 朱进科, 李连杰, 蒋登高
    2016 (2):  71-7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1
    摘要 ( 541 )   PDF(1378KB) ( 618 )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芴甲氧羰基-L-脯氨酸(FMOC-L-Pro-OH)、芴甲氧羰基-L-缬氨酰-L-苯丙氨酸(FMOC-L-Val-L-Phe-OH)和3,5-二硝基苯甲酸为衍生化试剂,经酰氯化、酯化、肽链的延长和氨基的修饰等反应,合成了末端氨基被修饰的三肽纤维素酯(TPC)。通过实验证实三肽若要与纤维素成酯,必须采用先酯化后肽链延长的方式,其中关键步骤为酯化反应,其反应条件为:纤维素在LiCl/DMAc溶液中的质量浓度为20 g/L,温度100 ℃,n(酰氯):n(纤维素中羟基总量)为3:1,反应时间20 h。再通过肽链延长、氨基修饰反应,最终可得到取代度为2.15的三肽纤维素酯。经过FT-IR、TG、XRD和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测试可知,3,5-二硝基苯甲酸对肽链末端进行了成功的修饰,该反应路径可行。酯化反应的产物根据沉淀析出液不同,内部氢键产生也不相同,可得到功能不同的三肽纤维素酯。TPC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沉淀析出液的纤维素酯,是良好的肠溶包衣材料,具有遮光性强崩解迅速的特点,但其生理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水为沉淀析出液的纤维素酯,被制成手性涂敷柱后,综合了刷型固定相与纤维素固定相的两大优势,拆分能力强大高效,耐化学性极佳,适用范围比以往涂敷柱更广泛,尤其适用于四氢呋喃流动相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进的密度泛函理论在活性炭孔径分布的应用
    王国栋, 蒋剑春, 孙康
    2016 (2):  79-8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2
    摘要 ( 755 )   PDF(3282KB) ( 718 )  
    为提高活性炭孔径分布模型的计算精度,以4种基于不同方法求解剩余自由能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孔径宽度在0.65~5 nm的狭缝孔对3种气体(CH4,N2和CO2) 在压力为0.2~2 MPa,温度为298 K下的过剩吸附量,发现4种方法对CH4和N2气体计算结果相近,但对于CO2气体,平均场近似法和泛函展开法的结果比加权密度近似法的结果偏低,说明对于CO2气体,在自由能的计算中相互作用项的影响不可忽略,并且,经矩阵条件数分析,确定加权密度近似法WDA(Yu)在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上都更适用于孔径分布地建立。使用6种数值方法对3种活性炭的3种气体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平均偏差均小于5%,且所建立的活性炭孔径分布模型可以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半定量地比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氢枞酸基ATRP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
    俞娟, 王利军, 刘少峰, 王春鹏, 王基夫, 储富祥
    2016 (2):  87-9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3
    摘要 ( 811 )   PDF(2089KB) ( 728 )  
    以脱氢枞酸为原料,通过酰氯化得到脱氢枞酸酰氯(DA-Cl)后与乙二醇(EG)反应合成脱氢枞酸羟乙酯(DA-EH),然后再与2-溴代异丁酰溴(2-BiBr)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脱氢枞酸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脱氢枞酸(2-溴代异丁酸乙基)酯(DA-2-iBBrEH)。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合成DA-EH和DA-2-iBBrEH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DA-EH合成的优化条件为:催化剂为4-二甲氨基吡啶(DMAP),n(DA-Cl):n(EG):n(DMAP)为1:5:5,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50 ℃;DA-2-iBBrEH合成的适宜条件为:催化剂为DMAP,n(DA-EH):n(2-BiBr):n(DMAP)为1:2:2。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两者的结构进行了确证。以DA-2-iBBrEH为引发剂,采用ATRP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PMMA)。GPC测试结果表明,DA-2-iBBrEH具有良好的ATRP反应引发活性,所制备的PMMA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8 50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PDI)为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氢枞醇丁烯二酸单酯的合成及助焊性能研究
    齐帆, 杨艳平, 商士斌, 蔡照胜, 高宏, 黄旭娟
    2016 (2):  94-9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4
    摘要 ( 741 )   PDF(1080KB) ( 720 )  
    以脱氢枞酸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基本原料,先将脱氢枞酸经氢化铝锂还原为脱氢枞醇,再与顺丁烯二酸酐反应得到脱氢枞醇丁烯二酸单酯,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对产物进行表征。将脱氢枞醇丁烯二酸单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5%的液体助焊剂,测试了助焊剂的物理性能,同时采用扩展率试验法研究了其对3种钎料Sn37Pb、Sn0.7Cu及Sn3.0Ag0.5Cu的助焊性能。结果表明,脱氢枞醇丁烯二酸单酯质量分数为25%的液体助焊剂在物理稳定性、干燥度、铜板腐蚀性以及焊后表面绝缘电阻等方面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对3种钎料Sn37Pb、Sn0.7Cu及Sn3.0Ag0.5Cu的扩展率分别为76.6%、81.6%和75.3%,助焊活性均高于相同条件下的精制氢化松香助焊剂,并且钎焊Sn37Pb和Sn0.7Cu钎料时的焊点形貌规则,表面光亮无凹坑,明显优于精制氢化松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式下吸式气化炉中生物质热解的热力学模型
    薛爱军, 潘继红, 田茂诚, 张冠敏, 冷学礼
    2016 (2):  99-10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5
    摘要 ( 876 )   PDF(1189KB) ( 667 )  
    基于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为层式下吸式气化炉有焰热解区建立了热动力学平衡模型,把灰分作为出口成分进行了考虑,并通过牛顿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很好的吻合,与其他研究者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利用该模型对有焰热解区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ER、原料的含水量、散热损失对有焰热解区出口的气体温度和成分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空气预热温度和灰分含量对出口气体温度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气体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当ER较高而生物质含水量较低时,气化炉内发生结渣的可能性增加;在ER<0.392时,提高空气的预热温度,对整个气化炉的气化是有利的;热损失超过14%,ER<0.32时,可能出现生物质无法完全热解的情况;对于典型的玉米秸秆气化,有焰热解区出口气体成分中,对还原区反应有重要影响的H2O范围在20%~25%之间, CO2范围在10%~15%之间。本模型的预测结果还为还原区的模型提供了初始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张盛伟, 李湘洲, 李文生, 顾胜华
    2016 (2):  109-11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6
    摘要 ( 953 )   PDF(1074KB) ( 815 )  
    为了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优化了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姜黄素纳米混悬剂进行了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 30次时,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171.00±8.56) nm,一致性系数为(0.69±0.05);IR、UV、XRD、TEM和HPLC分析表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化学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姜黄素纳米粒子为不规则的球状晶体,结晶度显著降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在水中的溶解度达62.85 mg/L,比姜黄素原粉提高了90.48倍;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体外溶出速率也明显提高,120 min时溶出度已达 80%。研究表明高压均质法适用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点击反应制备木质素-纳米SiO2复合微粒及其结构表征
    熊凯, 金灿, 吴国民, 刘贵锋, 孔振武
    2016 (2):  115-12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7
    摘要 ( 828 )   PDF(1151KB) ( 743 )  
    以竹木质素为原料,利用Cu(Ⅰ)催化的炔基-叠氮环加成点击反应将木质素修饰到纳米SiO2材料表面,制备木质素-纳米SiO2复合微粒(LS-NPs)。首先采用硅烷基化反应在纳米SiO2微粒表面引入叠氮结构,并由竹木质素制备炔基木质素,再通过Cu(Ⅰ)催化炔基木质素与叠氮基纳米SiO2的点击反应生成含三氮唑结构单元的LS-NPs。采用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表征了LS-NPs的化学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分析仪和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方法考察了LS-NPs的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点击反应成功将木质素结构通过三氮唑单元接枝到纳米SiO2表面,LS-NPs微粒为球形,粒径为50~100 nm,分散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均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糠醛渣/木薯渣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转化乙醇研究
    吉骊, 赵鹏翔, 游艳芝, 卜令习, 蒋建新
    2016 (2):  121-12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8
    摘要 ( 656 )   PDF(1242KB) ( 680 )  
    研究了糠醛渣(FR)经不同强度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脱木质素后,与木薯渣(CR)混合进行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通过改变原料底物浓度、纤维素酶用量和添加无患子表面活性剂来优化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条件,并分析了发酵过程中乙醇和副产物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糠醛渣预处理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5 g/L、温度80 ℃、H2O2用量为0.6 g/g、绿液用量为2 mL/g(以糠醛渣计)预处理时间3 h,在此条件下糠醛渣木质素脱除率可达56.5%。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条件为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添加量0.5 g/L,纤维素酶用量12 FPU/g,纤维二糖酶用量15 IU/g,预处理后的糠醛渣与木薯渣混合作底物(质量比为2:1),底物质量浓度200 g/L时,发酵120 h最终乙醇质量浓度可达56.6 g/L,乙醇得率为86.3%。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添加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不仅降低了纤维素酶用量,还可延缓副产物乳酸的形成,减小甘油生产波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长叶烷酮与水合肼的合成反应
    王朋娜, 徐徐, 蔡涛, 黄建峰, 王石发
    2016 (2):  129-13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19
    摘要 ( 768 )   PDF(579KB) ( 812 )  
    以异长叶烷酮为原料,与水合肼合成异长叶烷基席夫碱,采用单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异长叶烷基席夫碱的得率为考察指标,其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反应溶剂,催化剂浓硫酸的用量0.6%(以总物料的体积为基准),反应温度78 ℃,反应时间24 h,n(异长叶烷酮):n(水合肼)为1:5,此条件下的得率为87.84%。采用GC-MS、FT-IR和 1H NMR 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分析与表征,证明合成了异长叶烷基席夫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学习曲线的生物质成型燃料补贴政策研究
    许洁, 袁振宏, 姜洋, 李伟振, 马隆龙
    2016 (2):  134-13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2.020
    摘要 ( 706 )   PDF(685KB) ( 775 )  
    通过对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调研与分析,结合该产业的发展轨迹和国家相关的规划目标,构造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学习曲线,利用该曲线来预测中国固体成型燃料成本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如果2020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量要达到5 000万吨的规模,应该如何量化并制定政府的补贴政策。结果表明,若要在2020年实现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商业化并达到5 000万吨的利用量,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需降低至462元/吨,此时学习系数为0.509,学习率为70.2%。为促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需要在2020年以前对该产业进行财政补贴,最大补贴规模为2016年的6亿元,从2012年到2020年的累计补贴为41.24亿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