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产化学与工业》,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3-(2'-羟基亚苄基)诺蒎酮的合成、表征及其酸碱指示性能研究
    杨金来, 张燕, 芮坚, 孙楠, 徐徐, 杨益琴, 王石发
    2016 (5):  1-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1
    摘要 ( 730 )   PDF(1007KB) ( 563 )  
    β-蒎烯为原料,先经氧化反应合成诺蒎酮,诺蒎酮与水杨醛进一步经羟醛缩合反应合成了3-(2’-羟基亚苄基)诺蒎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缩合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缩合反应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诺蒎酮1.43 g,以30 mL叔丁醇为溶剂,2.5 g叔丁醇钾为催化剂,n(诺蒎酮):n(水杨醛)为1.0:1.2,回流反应2 h,产物得率为79.46%。采用MS、IR、NMR、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3-(2’-羟基亚苄基)诺蒎酮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2121空间群。对3-(2’-羟基亚苄基)诺蒎酮的酸碱指示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滴定0.257 4 mol/L盐酸标准溶液时,指示颜色为橘黄色,测定的盐酸浓度为0.259 6 mol/L,RSD为0.089%,滴定的灵敏度高、偏差小,效果优于酚酞指示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分段酶水解
    王燕云, 吴凯, 杨静
    2016 (5):  8-1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2
    摘要 ( 591 )   PDF(1019KB) ( 707 )  
    以蒸汽爆破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原料,探讨了分段酶水解和超滤回用β-葡萄糖苷酶的工艺对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三段酶解过程中由于反应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及时移除,使产物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大大降低,提高了纤维素酶水解得率和纤维二糖转化为葡萄糖的效率,并且缩短反应时间。与一段酶水解工艺相比,(6+6+12)h三段酶水解蒸汽爆破玉米秸秆使纤维素水解得率从62.83%提高到70.16%,并且水解时间从72 h减少到24 h。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由23%的结晶区和77%的无定形区组成,经纤维素酶(6+6+12)h三段水解后,水解残渣在衍射角2θ为16°和22°处的两个衍射峰变得更加突出,衍射强度有所增强。用截留分子质量为30 ku的超滤膜回收水解液中的β-葡萄糖苷酶并进行下一轮酶解,回用第一轮β-葡萄糖苷酶的回收率为98.87%,葡萄糖的得率为92.71%;回用至第八轮β-葡萄糖苷酶的回收率为95.25%,葡萄糖的得率为90.8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酸龙脑酯手性异构体的合成及谱学性质对比研究
    袁晓敏, 陈金凤, 衣晓庆, 赵振东, 张平辉, 陈玉湘, 徐士超
    2016 (5):  15-2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3
    摘要 ( 635 )   PDF(1829KB) ( 506 )  
    分别以左旋龙脑(艾片)、右旋龙脑(冰片)、艾片及冰片组成的外消旋龙脑为原料,与草酰氯发生间接酯化反应合成了3种光学活性的草酸龙脑酯,经乙醇重结晶后GC纯度99.9%,通过手性液相色谱分析证明合成的消旋龙脑酯中同时含有左旋体、内消旋体和右旋体,其质量比近似为1:2:1。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H-1H COSY、HSQC及HMBC等手段对左旋的草酸龙脑酯的碳原子及氢原子进行归属,并采用GC-MS、FT-IR、1H NMR、13C NMR等对比研究了所合成的左旋、右旋及消旋的草酸龙脑酯的谱学性质,还进一步对比了合成的消旋龙脑酯与人工混合而成的外消旋体的谱学特征。结果表明:左旋、右旋及人工混合的外消旋的草酸龙脑酯虽然旋光性不同,但其谱学性质没有明显的差别,而由外消旋龙脑与草酰氯合成得到的消旋产物中所含的内消旋体,其分子两侧的碳氢原子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核磁化学环境及谱学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8-与8’-、3-与3’-位上的氢及1-与1’-、3-与3’-、11-与11’-位上的碳的化学位移值不相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ZrC木质陶瓷及其性能分析
    武海棠, 郑冀鲁, 张军华, 黄晓华
    2016 (5):  23-29.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4
    摘要 ( 524 )   PDF(1282KB) ( 494 )  
    以松木为原料,经炭化制得松木炭,以有机锆聚合物(PZC)为先驱体浸渍松木炭后进一步高温热处理制备得到ZrC木质陶瓷。采用XRD、SEM、FT-IR、TG-DSC分别对样品的物相变化、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和杂化材料质量增加率对木质陶瓷显气孔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锆先驱体裂解过程中生成ZrO2,进一步可以在1 400℃通过碳热还原反应转化为ZrC相。ZrC木质陶瓷由立方相ZrC和无定形碳组成,生成的木质陶瓷较好地保留了松木模板的管状孔洞结构,部分ZrC相沉积在孔洞内部。木质陶瓷材料显气孔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质量增加率的增加而降低;力学性能随热处理温度和质量增加率的增加而提高,质量增加率为278%的杂化材料在热处理温度为1 400℃时制备的ZrC木质陶瓷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158 MPa和1.8 MPa·m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性α-溴代异长叶烯酮的合成研究
    丁志彬, 孙楠, 张齐, 曹晓琴, 徐徐, 王石发
    2016 (5):  30-3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5
    摘要 ( 649 )   PDF(825KB) ( 540 )  
    研究了以(2R,4aS)-异长叶烯酮为原料合成α-溴代异长叶烯酮的溴代反应。采用乙酸乙酯为溶剂,异长叶烯酮与溴化铜进行溴代反应得到两种同分异构体,经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后,用1H NMR,FT-IR,GC-MS,比旋光度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手段,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R,4aR,6R)-(+)-6-Br-异长叶烯酮液体([α]D25+81°)和(2R,4aR,6S)-(-)-6-Br-异长叶烯酮晶体([α]D25-58°);探讨了制备工艺条件对溴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乙醇为溶剂、溴化铜为溴代试剂的反应体系中,异长叶烯酮能选择性溴代生成(2R,4aR,6S)-(-)-6-Br-异长叶烯酮,且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异长叶烯酮6.54 g(0.03 mol),溴化铜与异长叶烯酮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溶剂乙醇用量60 mL,反应温度为78℃,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异长烯酮转化率为95.72%,(2R,4aR,6S)-(-)-6-Br-异长叶烯酮的得率为88.3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秸秆基吸油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刘晓晖, 曹亚峰, 李沅, 刘兆丽, 谭凤芝
    2016 (5):  37-4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6
    摘要 ( 917 )   PDF(3071KB) ( 521 )  
    以玉米秸秆(RCS)为原料,经氨水预处理得预处理玉米秸秆(PCS),再经乙酸酐酯化改性制备改性玉米秸秆(ECS)吸油材料,并考察不同酯化条件对产物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CS、PCS(预处理6 h)对0#柴油的吸收倍率分别为1.90和4.43 g/g;以冰乙酸为溶剂,冰乙酸与乙酸酐质量比为1:1,秸秆与冰乙酸-乙酸酐混合液的质量比为1:15,催化剂浓硫酸用量为4.5%(以秸秆质量计),反应温度为110℃条件下,酯化反应5 h所得改性产物ECS的吸油率可达9.03 g/g,且ECS疏水性和漂浮性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XRD、FT-IR、SEM和BET等方法对预处理前后及酯化改性后秸秆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已顺利进行,酯化改性后秸秆呈非晶态,ECS呈均匀的介孔结构,介孔及粗糙表面的出现提高了材料的吸油率和漂浮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质素在三氮唑基离子液体中溶解性能的研究
    王亚男, 刘仕伟, 李露, 于世涛
    2016 (5):  45-5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7
    摘要 ( 796 )   PDF(1231KB) ( 520 )  
    设计合成并表征了3种三氮唑基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三氮唑盐([Bmim]tr)、N-甲基-N-丁基吗啉三氮唑盐([Bmmo]tr)和N-丁基吡啶三氮唑盐([Bpy]tr),其中木质素在[Bmim]tr中的溶解性能最佳,在55℃的微波加热条件下,木质素溶解度达到58.61 g。采用HSQC、GPC、FT-IR和XRD等技术对[Bmim]tr溶解再生前后的木质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溶解过程中微波加热更有利于破坏木质素的氢键和β-O-4’结构,加速木质素的溶解,并导致木质素非晶态化,而其基本结构单元没有发生改变。分析表明:木质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是氢键的破坏与重组、β-O-4’连接结构的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强度酚醛树脂泡沫炭的制备研究
    李雪梅, 刘守庆, 黄元波, 杨晓琴, 郑云武, 黄贵祥, 郑志锋
    2016 (5):  53-6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8
    摘要 ( 752 )   PDF(1633KB) ( 628 )  
    以自制甲阶酚醛树脂为原料,通过发泡法制备泡沫炭,考察了发泡和炭化条件对泡沫炭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机械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树脂泡沫在200~650℃之间应采用较慢的升温速率(1℃/min)进行炭化;由XRD分析发现,900℃炭化温度下所得泡沫炭主要以无定形炭形式存在,同时还存在NaCl晶体;SEM分析可知,表面活性剂吐温-80用量主要影响泡沫炭中泡孔的分布均匀性,发泡剂正己烷用量对泡沫炭的泡孔数量及孔径影响较大,而固化剂盐酸用量则对泡孔的孔径影响较大。泡沫炭制备的较佳工艺为:固化剂用量、表面活性剂和发泡剂用量分别为甲阶树脂质量的3%、6%和6%,此条件下所得泡沫炭的泡孔孔径为50~150 μm,孔泡结构规整、孔壁较薄,其表观密度为0.276 g/cm3,比表面积为137.9 m2/g,抗压强度为11.1 MP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腰果酚二醚曼尼希碱固化剂的合成及其相分离现象研究
    宋健, 李梅, 李守海, 黄坤, 夏建陵
    2016 (5):  61-6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09
    摘要 ( 929 )   PDF(1288KB) ( 765 )  
    腰果酚(CD)和1,3-二溴丙烷经Williamson醚化反应得到一种腰果酚二醚化合物(CDE),然后以CDE、多聚甲醛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经Mannich反应制备得到一种浅色的腰果酚二醚曼尼希碱固化剂(MBCDE)。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并与氨乙基哌嗪(AEP)进行对比研究其相关性能。通过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两种固化剂与双酚A环氧树脂(DGEBA)固化材料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MBCDE/DGEBA的最大分解温度为351.6℃,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AEP/DGEBA环氧固化物的冲击强度为3.641 J/m,而添加80%的MBCDE后固化物的冲击强度则为5.155 J/m,提高了41.6%。SEM分析结果表明MBCDE固化材料中存在相分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离子型聚硅氧烷改性萜烯基环氧树脂多元醇水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微观结构
    刘迪, 吴国民, 刘贵锋, 孔振武
    2016 (5):  68-7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0
    摘要 ( 642 )   PDF(1397KB) ( 607 )  
    以萜烯基环氧树脂(TME)与新戊二醇(NPG)反应,合成了萜烯基环氧树脂基多元醇(T-N),再以端羟丙基聚硅氧烷(HTP)、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及2,2-二(羟甲基)丙酸(DMPA)改性T-N,制备了阴离子型聚硅氧烷改性萜烯基环氧树脂多元醇(T-N-S)水分散体,并以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NMR)表征了多元醇的化学结构。研究了反应条件、改性剂HTP用量等对多元醇水分散体稳定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MPA与TDI物质的量比为1:2,丙酮为溶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5~2倍),丙酮回流温度(56℃)下反应3 h,再加入T-N及HTP,继续反应4 h,所合成的T-N-S能够较好地在水中分散。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当HTP用量为T-N质量的3%~12%时,制备的T-N-S水分散体粒子均为球形粒子,粒径范围100~300 n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CaO/PAC选择性去除预水解液中木质素
    周丹丹, 侯庆喜, 刘苇, 冯清
    2016 (5):  75-8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1
    摘要 ( 574 )   PDF(777KB) ( 481 )  
    利用CaO结合聚合氯化铝(PAC)来选择性去除预水解液中的木质素。分别探讨了酸化法、碱化法及其结合PAC选择性去除木质素的效果,并分析了PAC选择性去除木质素的机理。结果表明:酸化法pH值为1.5时,木质素去除率最大(杨木15.68%,麦草18.76%);而采用CaO调节pH值为12时,木质素去除率最大(杨木33.33%,麦草30.67%),碱化法去除效果优于酸化法。添加CaO将pH值调至10并使PAC浓度为36 mmol/L时,预水解液中木质素的去除率(杨木50.59%,麦草49.17%)及选择性(杨木86.57%,麦草82.76%)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iCl/DMSO再生大豆秸秆纤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刘祝兰, 曹云峰, 王志国, 夏剑雨, 苏晨
    2016 (5):  81-8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2
    摘要 ( 1006 )   PDF(2018KB) ( 602 )  
    经乙二胺预处理后大豆秸秆先溶解于8% LiCl/DMSO木质纤维全溶体系,然后于乙醇中凝胶化制备多孔吸液木质纤维凝胶。研究发现:木质纤维原料脱木质素程度会影响凝胶的多孔结构、热稳定性及溶胀性能。随着脱木质素程度加强,木质纤维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解离程度加强,凝胶热稳定性提高,残炭量减少,可形成小孔径、高比表面积的致密多孔网络结构并影响其溶胀性能。当大豆秸秆经2 h脱木质素处理时,该秸秆原料所制备的凝胶热分解温度、残炭量、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30℃、15%、64.29 m2/g和17.813 nm,在15℃下平衡溶胀率为2 126.79%,与未脱木质素的大豆秸秆制备的凝胶相比,热分解温度提高了30℃,残炭量降低了47.7%,比表面积增加11.02 m2/g,平均孔径减小了2.468 nm,而平衡溶胀率降低了16.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硫酸盐预处理对蔗渣酶解效率的影响
    刘志佳, 董益帆, 兰天晴
    2016 (5):  89-9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3
    摘要 ( 638 )   PDF(827KB) ( 587 )  
    为了破坏蔗渣的抗降解性,获得高的酶解效率,采用亚硫酸盐法对蔗渣进行预处理,探讨亚硫酸氢钠用量对蔗渣理化性质、表面磺酸基含量(磺化度)及酶解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磺化度对酶解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亚硫酸氢钠用量蔗渣的结晶度(ICr)变化不显著,但预处理后蔗渣纤维素结晶区相对含量上升,半纤维素含量减少。50 g蔗渣,按固液比1:8(g:mL)加入1.1%的稀硫酸,亚硫酸氢钠加入量(以绝干蔗渣计)为8%,在160℃条件下反应30 min时制得的蔗渣其表面磺酸基最多,达131.73 μmol/g。在2%干蔗渣,7.5 FPU/g(以干蔗渣计),50℃,72 h酶解条件下,对不同磺化度的蔗渣进行酶解,结果显示酶解效率随底物的磺化度升高而升高,最高综纤维素水解效率可达83.76%。研究表明:蔗渣的酶解效率与磺酸基团的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蔗渣中纤维素的结晶度关系不明显;酸性亚硫酸盐法可除去绝大部分半纤维素,破坏蔗渣抗降解性,促进酶解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蓖麻油基氨基甲酸酯-噁唑烷酮双重交联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毛伟, 李守海, 杨雪娟, 宋健, 汪梅, 夏建陵
    2016 (5):  95-10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4
    摘要 ( 690 )   PDF(1271KB) ( 521 )  
    以蓖麻油(CTO)为原料,经环氧化反应制得环氧蓖麻油(ECO),再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在80℃和150℃温度条件下进行固化得到2种不同的交联固化材料,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各项性能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2种固化材料,其拉伸强度、硬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有明显提高;热重分析显示2种固化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初始分解温度均在280℃左右。高温150℃固化得到的材料中含有典型的氨基甲酸酯-噁唑烷酮双重固化交联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法自成型木质颗粒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及其甲烷吸附性能
    林冠烽, 蒋剑春, 吴开金, 蔡政汉, 孙康, 卢辛成
    2016 (5):  101-10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5
    摘要 ( 570 )   PDF(796KB) ( 630 )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不额外添加粘结剂的工艺下,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自成型颗粒活性炭,并对其活化工艺、孔隙结构和甲烷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颗粒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先升后降,450℃时吸附性能最佳,强度不断升高;浸渍比的增加有利于颗粒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提高,不利于其强度的增大。氮气吸附等温线和压汞法分析表明:颗粒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微孔、中孔和大孔结构,浸渍比的增加有利于颗粒活性炭比孔容积的增加,不利于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的增加。在活化温度450℃,压力3.4 MPa时单位质量和单位体积的颗粒活性炭的甲烷吸附值在浸渍比1.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25.6 mL/g和115.2 L/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草氧碱浆疏解特性的研究
    邵思成, 吴初柱, 陈克利
    2016 (5):  107-11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6
    摘要 ( 633 )   PDF(1190KB) ( 587 )  
    对稻草经氧碱蒸煮后进行疏解,研究疏解对稻草氧碱浆滤水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纤维质量、浆中灰分及硅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去除杂细胞后浆料的打浆度能降低近10°SR,疏解对浆料滤水性能的下降作用明显,同时疏解对纤维细胞的变形作用影响了浆料的打浆度,而杂细胞的存在与否对疏解浆料的打浆度影响不明显。与除杂浆料相比,未除杂浆料在疏解过程中细小纤维组分增加3.7个百分点,未除杂浆的扭结指数、卷曲指数、纤维宽度以及所含灰分中的硅含量随疏解而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程序控温控压辅助双水相萃取虎杖果实中白藜芦醇与大黄素的研究
    卜晓英, 姚姝凤, 许新军
    2016 (5):  113-119.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7
    摘要 ( 567 )   PDF(1247KB) ( 584 )  
    以虎杖果实为原料,采用微波程序控温控压辅助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白藜芦醇与大黄素,对比了该方法与微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双水相萃取对提取得率和纯度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结构。结果表明:料液比1:20(g:mL)、相分离系数0.5的乙醇-(NH42SO4双水相体系,程序控温分为5级,依次为室温、40、50、60和70℃,对应控压为137.9、344.75、689.5、1 034.25、1 379 kPa,每级微波辐射1.2 min后间歇5 min,进行微波功率自动连续调整,在此条件下虎杖果实中白藜芦醇与大黄素得率为0.694%与2.067%,纯度分别为82.68%与87.25%,提取效果明显优于微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双水相萃取,且不会引起生物活性物质失活或变性。该方法能显著提高虎杖果实中白藜芦醇与大黄素提取得率,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回收率高,同时又能简化其分离纯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该方法适合用于虎杖果实中白藜芦醇与大黄素的提取分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杞柳的化学成分及其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
    崔贺帅, 杨淑敏, 刘杏娥, 马建锋, 田根林
    2016 (5):  120-12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8
    摘要 ( 691 )   PDF(1599KB) ( 666 )  
    采用传统的化学成分测试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CLSM)研究了杞柳的化学成分以及木质素在各细胞及纤维细胞各微区的分布,分析了株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杞柳的1% NaOH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冷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酸溶木质素、多戊糖和灰分分别为32.11%、10.85%、7.11%、3.27%、70.46%、35.50%、20.18%、4.50%、15.51%、0.90%;在不同部位,除了α-纤维素和多戊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余各指标均差异显著;木质素在各细胞及纤维细胞各微区分布不均一,导管细胞壁木质素浓度高于木纤维和射线,纤维细胞角隅处木质素浓度高于次生壁和复合胞间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秸秆加压液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
    关倩, 蒋剑春, 徐俊明, 王奎, 冯君锋
    2016 (5):  127-13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19
    摘要 ( 652 )   PDF(1075KB) ( 550 )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乙醇为溶剂进行液化实验,分析了液化产物的组成,考察了不同条件对目标产物乙酰丙酸乙酯(EL)得率及液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硫酸用量10%、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60 min,液固比为18:1(g:g)条件下,小麦秸秆的液化效果较好,液化率为75%,此时EL的得率为18.11%;经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秸秆在反应过程中发生降解;液体产物中包含醛、酮、酯、酚、酸类等多种含氧化合物,纤维素降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苷、乙氧基甲基糠醛等中间产物,并最终转化为乙酰丙酸乙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评论
    软木细胞壁结构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宋孝周, 苑一丹, 张强, 赵泾峰
    2016 (5):  133-13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6.05.020
    摘要 ( 763 )   PDF(1628KB) ( 707 )  
    介绍了软木细胞的形态特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软木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方面的研究进展。软木细胞壁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褶皱是软木细胞壁的一个主要特征,胞间连丝是跨越细胞壁之间透镜状通道。软木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有软木脂、木质素、多糖、抽提物和灰分,归纳总结了不同学者对各成分的测定结果以及各成分中单体的提取制备、分析鉴定结果,并提出软木细胞壁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