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产化学与工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25 上一期   
    综述评论
    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富马酸的研究进展
    李鑫,勇强
    2020 (1):  1-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1
    摘要 ( 738 )   HTML ( 10297833 )   PDF(730KB) ( 700 )  

    我国是木质纤维素资源高产国,拥有大量、价廉易得、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木质纤维素资源生物法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较好的经济价值。富马酸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材料、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米根霉是主要的富马酸生产菌之一,其特点是营养需求低。本文对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富马酸进行评述,详细讨论米根霉的葡萄糖和木糖代谢途径、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方式以及多联产技术等对富马酸生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兴技术与手段的涌现和应用,必将有力促进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工业化生产富马酸。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竹炭及其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韩尊强,邢健雄,余晓娟,杨海艳,徐伟涛,王堃
    2020 (1):  8-1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2
    摘要 ( 801 )   HTML ( 1094489351 )   PDF(14084KB) ( 928 )  

    详细阐述了竹炭基超级电容器材料的作用原理、制备工艺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其结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相对于单一活性竹炭材料,重点分析了以竹炭作为赝电容材料生长/嵌合模板的竹炭基复合材料,赝电容材料与电解液界面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双电层和赝电容的高效协同效应,使竹炭基碳材料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总结当前竹炭基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成果及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利用我国丰富的竹材资源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γ-戊内酯/水复合溶剂体系中金属硫酸盐催化半纤维素定向转化制备糠醛
    刘超,魏琳珊,尹小燕,卫民,蒋剑春,王奎
    2020 (1):  17-2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3
    摘要 ( 646 )   HTML ( 46145537 )   PDF(1669KB) ( 767 )  

    以廉价金属硫酸盐为催化剂,在γ-戊内酯/水复合溶剂中催化半纤维素定向转化制备糠醛,糠醛得率高达50.2%,半纤维素液化转化率达95.5%。在γ-戊内酯/水复合溶剂中,以金属硫酸盐为催化剂进一步研究了直接催化木质纤维生物质原料玉米芯和竹粉定向转化制备糠醛,其中糠醛得率分别达39.5%、29.7%,木质纤维原料液化转化率分别达86.5%、80.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厚朴酚的检测
    曾磊,曹宇,雷福厚,史伯安
    2020 (1):  25-3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4
    摘要 ( 374 )   HTML ( 2 )   PDF(1565KB) ( 556 )  

    构建一种基于Ru(bpy)32+掺杂SiO2/漆酚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厚朴酚对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对厚朴酚进行检测。对影响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和各项测定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在8×10-8~8×10-5 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发光强度增量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7×10-8 g/L;对浓度为8×10-6 g/L厚朴酚进行8次平行测定的RSD为3.5%。对合成样品中厚朴酚测定的回收率为99.8%~103%,表明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链酰胺化纳米纤维素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
    宋庭方,麦泳贤,田秀枝,邓海波,蒋学
    2020 (1):  31-3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5
    摘要 ( 522 )   HTML ( 6826624 )   PDF(648KB) ( 743 )  

    以纳米纤维素(NCC)为原料,先采用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氧化制备氧化纳米纤维素(TONC),再与不同链长脂肪胺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脂肪胺改性纳米纤维素,当脂肪胺为十二胺(DOA)、十四胺(TEA)、十六胺(HEA)、十八胺(OCA)时,分别制得DOATONC、TEATONC、HEATONC和OCATON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元素分析表明:脂肪链接枝成功,改性后纳米纤维素的晶形没有发生改变,为原有Ⅰ型晶型;接触角和分散性测试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改性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明显下降(接触角由65.8°上升至93.9°),而分散率由25.17%先降至11.97%,再升至71.71%。将1%的改性纳米纤维素添加到聚乳酸(PLA)中制得复合膜,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链的增长,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明显提高,其中PLA/OCATON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40.2 MPa和6.39%。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偃松松塔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及活性研究
    李子江,刘慰,吴磊,王丹,司传领
    2020 (1):  37-4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6
    摘要 ( 586 )   HTML ( 5 )   PDF(842KB) ( 701 )  

    偃松松塔经乙醇提取后,渣经热水提取、喷雾干燥、醇沉制备偃松松塔多糖(PPCP),并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的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PPCP的单糖组成。研究结果表明:PPCP是一种杂多糖,主要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具有典型的多糖红外光谱特征,4种单糖物质的量比为2.33:1.00:2.20:1.94。通过测定PPCP清除DPPH·、·ABTS+的能力以及还原能力评价PPCP抗氧化活性,然后通过体外实验评估其对RAW 264.7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偃松松塔多糖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3+还原能力,偃松松塔多糖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多糖质量浓度为2.0 g/L时,DPPH·的清除率(79.72%)达到最大,·ABTS+清除率(39.63%)达到最大,其Fe3+还原能力也达到最大值(0.78);松塔多糖能够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NO,并没有对细胞增殖产生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G-FTIR和Py-GC-MS分析的椰壳热解特性研究
    陈强,王艳,翟华敏
    2020 (1):  45-5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7
    摘要 ( 689 )   HTML ( 221 )   PDF(1207KB) ( 704 )  

    采用热重-红外光谱(TG-FTIR)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对椰壳粉的热失重、热裂解行为及其裂解产物进行了研究。在对N2和空气气氛下椰壳的TG和DTG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红外光谱对热解过程中气体产物进行在线检测,结果表明:N2气氛下,椰壳的最大失重峰温度(Tm)为347.8℃,固体残余量为32.0%,主要的气体产物是CO2;而空气气氛下椰壳的热解更完全,固体残余量仅为6.5%,且最大热失重温度为282.1℃,释放的气体除了CO2,还有CO、H2O和CH4等。Py-GC-MS分析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是主要的裂解产物,当温度为400℃时共检测到39种裂解产物,其中酚类化合物12种(GC含量40.0%);当温度为700℃时共检测到56种裂解产物,其中酚类化合物18种(GC含量45.8%)。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莰烯醛O-取代肟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黄静,刘辰婧,罗金岳
    2020 (1):  53-6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8
    摘要 ( 548 )   HTML ( 141314 )   PDF(564KB) ( 708 )  

    以莰烯醛肟与卤代物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9个未见报道的莰烯醛O-取代肟类化合物,分别为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苄基肟(2a)、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丁基肟(2b)、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氯丁基)肟(2c)、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3-溴苄基)肟(2d)、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叔丁基苄基)肟(2e)、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氯苄基)肟(2f)、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氰基苄基)肟(2g)、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2,6-二氯苄基)肟(2h)、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邻氟苄基)肟(2i)。利用FT-IR、GC-MS、1H NMR以及13C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化合物2a为例,探索了不同工艺条件对产物得率的影响,在甲苯为溶剂,n(莰烯醛肟):n(氯化苄):n(四丁基溴化铵)为1.0:1.8:0.0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0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物的得率为84.1%。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探讨了化合物2a~2i对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2b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36.3 μmol/L;化合物2d、2h、2i对MCF7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h对MCF7的抑制作用较好,其IC50值为19.2 μmol/L。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墨烯改性椰壳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刘雨璇,轩迪攀,李佳佳,李水荣,汤海涌,郑志锋
    2020 (1):  61-6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09
    摘要 ( 715 )   HTML ( 45623302 )   PDF(2917KB) ( 930 )  

    以椰壳为原料,水蒸气活化法制备了椰壳活性炭(AC),并以乙醇和水作为溶剂,采用水热法将AC与石墨烯(GR)按质量比90:0、90:5、90:54、90:90和54:90复合,将制得的复合材料(GAC1~GAC5)作为电极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通过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方法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形貌;采用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方法分析比较不同复合比例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炭化温度800℃,活化温度900℃及活化时间1.5 h的条件下制备的椰壳活性炭比表面积为2 482 m2/g,其孔径主要分布在2~4 nm,孔容可达1.33 cm3/g,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比电容为85 F/g,石墨烯改性的复合材料GAC-5作为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1 A/g时比电容可达186 F/g。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仲籽油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陈亮,詹桂萍,鲁颖,李加兴,余佶,麻成金,姚茂君
    2020 (1):  68-7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0
    摘要 ( 479 )   HTML ( 4336642 )   PDF(1398KB) ( 811 )  

    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波法制备杜仲籽油脂质体,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条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脂质体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卵磷脂240 mg,大豆卵磷脂与β-谷甾醇质量比(X1)为3.1:1,大豆卵磷脂与杜仲籽油质量比(X2)为4:1,吐温-80用量(X3)为20%(以大豆卵磷脂质量计),PBS缓冲液pH值(X4)为6.9,超声波作用时间(X5)为13 min,超声波功率(X6)为180 W。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杜仲籽油脂质体包埋率达75.26%,平均粒径为137.4 nm,Zeta电位为-19.3 mV,多分散系数(PDI)为0.219。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杜仲籽油脂质体呈准球形且外观平滑完整,分布均匀,无明显塌陷和凝聚成团现象。稳定性试验结果发现:杜仲籽油脂质体稳定性受温度影响较大,4℃下各项指标稳定性均优于25和40℃;在4℃下储藏15天时,包埋率由75.26%下降到61.45%,pH值略微下降,平均粒径由137.4 nm上升到160.9 nm,丙二醛(MDA)由0.023 2 mg/g上升到0.033 1 mg/g。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莰烯醛肟及其烃基醚衍生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
    冯雪贞,肖转泉,陈尚钘,范国荣,廖圣良,王宗德
    2020 (1):  77-8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1
    摘要 ( 615 )   HTML ( 38 )   PDF(627KB) ( 730 )  

    由莰烯醛(1)与羟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莰烯醛肟(2),继而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5种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分别为:莰烯醛肟乙基醚(3a)、莰烯醛肟正丙基醚(3b)、莰烯醛肟正丁基醚(3c)、莰烯醛肟正戊基醚(3d)和莰烯醛肟苄基醚(3e)。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莰烯醛肟及其烃基醚衍生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皆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莰烯醛肟的抑菌活性最优,并且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39.2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玉米赤霉病菌和毛竹枯梢病病原菌的EC50为40~50 mg/L;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莰烯醛肟对水稻纹枯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完全抑制,对松枯梢病菌和七叶树壳孢菌的抑制率达97%以上,当药液浓度降低时,莰烯醛肟对大部分病原菌的抑制率仍然超过百菌清500 mg/L时的抑制率。虽然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较莰烯醛肟有所降低,但对毛竹枯梢病菌、梨链格孢菌和玉米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皆高于(或等于)百菌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樟树叶精油组成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嘉欣,孟斌斌,朱凯
    2020 (1):  84-9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2
    摘要 ( 734 )   HTML ( 37 )   PDF(484KB) ( 744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化学类型樟树叶精油组成进行分析,对比4种樟树叶精油的成分差异;采用DPPH、ABTS、FRAP法对樟树叶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丁基羟基茴香(BHA)作为阳性对照。研究结果表明:4种类型樟树叶精油共检测出46种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异樟叶精油检测出3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异橙花叔醇为29.48%;芳樟叶精油检测出33种成分,主要成分芳樟醇为71.91%;脑樟叶精油检测出3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樟脑为46.28%;油樟叶精油中共检测出33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1,8-桉叶油素为30.31%。4种樟树叶精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精油浓度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强,但其抗氧化能力均低于BHA。其中,脑樟叶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e3+还原能力最强,当质量浓度为8 g/L时,脑樟叶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30.34%±1.25%,FRAP值为(1.44±0.13)mmol/L;而异樟叶精油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当质量浓度为8 g/L时,异樟叶精油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4.93%±2.3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余甘子固定化单宁的制备及其对Ge(Ⅳ)、Ga(Ⅲ)及In(Ⅲ)的吸附特性研究
    黄铖,李坤,张雯雯,张弘,孙彦琳,刘义稳
    2020 (1):  91-10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3
    摘要 ( 434 )   HTML ( 8 )   PDF(757KB) ( 551 )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壳聚糖为聚合物基质,固化余甘子单宁制备一种固体吸附材料余甘子固定化单宁(PEIT),并采用FT-IR、DSC、TG对PEIT的结构和热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单宁通过戊二醛与壳聚糖基质产生了交联,最佳制备条件为2 g余甘子单宁,m(戊二醛):m(余甘子单宁)1:4,m(壳聚糖):m(余甘子单宁)1.5:1,反应液初始pH值4,55℃反应3 h。将制备的PEIT用于吸附金属离子,结果显示其对Ge(Ⅳ)、Ga(Ⅲ)和In(Ⅲ)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当pH值为4时,In(Ⅲ)吸附量最大;当pH值为3时,Ge(Ⅳ)和Ga(Ⅲ)吸附量最大;对这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其吸附机理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对温度并不敏感,且最佳吸附温度为30℃。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证明其表面存在均匀的吸附位点,且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Ga(Ⅲ)、In(Ⅲ)和Ge(Ⅳ)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7.65、70.00和54.11 mg/g。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机氢氧化物/硼酸在阻燃芦苇基纤维板中的协效作用
    闫顺,徐路平,文泽伟,谢吉星,徐建中
    2020 (1):  101-105.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4
    摘要 ( 373 )   HTML ( 4 )   PDF(2048KB) ( 430 )  

    选用白洋淀芦苇纤维为基材,以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胶黏剂制备了芦苇基纤维板(RFB),以氢氧化镁-氢氧化铝(MATH)和硼酸(BA)为阻燃剂制备了阻燃RFB。当MATH添加量为20%(以芦苇质量计,下同)时,RFB的阻燃性能较好,但力学性能较差。以BA替代部分MATH后,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所提升,垂直燃烧等级达到了V-0级且静曲强度提高了2.8~8.8 MPa。当BA加入量为4%,MATH添加量为16%时,RFB的点燃时间由34 s延长至50 s,延长了16 s,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由290.3 kW/m2降至177.1 kW/m2,降低了68.5%,且总烟释放量(TSR)由238.0 m2/m2降至119.4 m2/m2,降低了68.6%,同时静曲强度由9.0 MPa提高到16.5 MPa。SEM、TG和FTIR分析表明BA的加入对于MDI的固化有促进作用,RFB的残炭量显著量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漆酚基异羟肟酸衍生物的合成及HDAC抑制活性研究
    周昊,齐志文,陶冉,陈虹霞,王成章
    2020 (1):  106-11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5
    摘要 ( 596 )   HTML ( 2369535 )   PDF(1549KB) ( 767 )  

    以漆酚为原料,通过对其邻二酚羟基进行醚化反应,在其侧链尾部引入异羟肟酸基团,在苯环或脂肪链引入硝基、羟基等官能团,合成了3种新型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衍生物,分别是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1)、8'-羟基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2)和6-硝基亚甲基醚漆酚异羟肟酸(化合物3)。用1H NMR,13C NMR和MS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分子对接研究了化合物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 2)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均能很好地与HDAC 2的活性口袋结合,可与氨基酸(His145、Tyr 308、Glu103和Asp104等)残基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并能与活性口袋底部的Zn2+形成稳定螯合。采用试剂盒AK-501检测化合物对HDAC 2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3对HDAC 2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化合物1,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和阳性药SAHA(0.20 mg/L)的相当,化合物1,23对HDAC 2的IC50分别为0.33,0.29和0.24 mg/L。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黄素甲醚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孟振国,朱祥,赵炽娜,常悦,吴清来,李俊凯
    2020 (1):  113-119.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6
    摘要 ( 604 )   HTML ( 33 )   PDF(606KB) ( 630 )  

    为寻找具有高杀菌活性的新型蒽醌类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经醚化水解和酰氯化反应,将氨基酸片段引入先导化合物大黄素甲醚中,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酰胺衍生物2a~6p,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 NMR和HRMS确证。研究结果表明:在0.2 mmoL/L下,目标化合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亮氨酸(6e)对水稻纹枯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69.93%和67.18%;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甘氨酸乙酯(5a)、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甘氨酸(6a)与1(8)-大黄素甲醚氧乙酰基苯丙氨酸(6c)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较好,抑制率分别为60.51%、53.28%和58.50%;化合物6a6c对香樟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49.25%和47.61%;均显著优于先导化合物大黄素甲醚。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在大黄素甲醚的羟基位置上引入氨基酸可增强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香樟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落叶松基复合材料SiO2@C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
    张玉杰,孔凡功,郭留柱,刘小克,赵鑫
    2020 (1):  120-12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0.01.017
    摘要 ( 422 )   HTML ( 18874367 )   PDF(6826KB) ( 770 )  

    以落叶松木屑为原料,SiO2为孔结构调控剂,采用一步原位掺杂法制备了落叶松基SiO2@C复合材料,探讨了炭化温度、模板剂SiO2对复合材料孔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氮气的吸附/脱附、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以乙基紫染料为模型物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由700℃升高至900℃,SiO2@C复合材料的形貌由交联的球形形貌转变为网状结构,孔隙结构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转变,比表面积由538 m2/g提高到780 m2/g;经900℃炭化制备的复合材料SiO2@C-900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有序的孔隙结构,对乙基紫染料的吸附值高达378 mg/g,在温度55℃,pH值7的最佳吸附条件下,对乙基紫染料的脱除率达99%;重复利用5次后,脱除率仍在97%以上,说明复合材料稳定性良好。SiO2@C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即主要是化学吸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