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产化学与工业》,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评论
    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蒋剑春, 孙康
    2017 (1):  1-1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1
    摘要 ( 1836 )   PDF(2184KB) ( 1605 )  
    从活性炭的制备技术和活性炭的应用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活性炭近20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活性炭的化学活化法和物理活化法的发展状况,对制备技术中的最新突破——物理法-化学法活性炭一体化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且简述了活性炭工业生产中无公害化、低消耗、预处理的生产技术,以及吸附达饱和活性炭的再生生产技术,同时总结了活性炭在气相吸附、液相吸附和作为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目前活性炭生产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活性炭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对策,指明了活性炭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子力显微镜在纤维素研究中的应用
    杨海艳, 郑志峰, 王堃, 马建峰, 史正军
    2017 (1):  14-2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2
    摘要 ( 650 )   PDF(2469KB) ( 648 )  
    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成像技术,可在不同工作模式(接触式、非接触式和敲击式等)下通过对探针与样品表面作用力的监测表征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和纤维素材料的表面形态特征。通过AFM观测发现:在结构上天然纤维素以纤维二糖为重复单元,结晶区内单斜晶系和三斜晶系紧密相关并以1/4重复单元的错位排列;在细胞壁中,微纤丝之间通过半纤维素相连形成网状结构,且分子微细结构随植物种类、细胞壁区域的不同而变化。在纤维素的应用研究中,AFM对纤维素基材料的研究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为纸浆性能的提高、纸张保存、材料制备中反应历程和机理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松脂含量快速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赵振东, 李冬梅, 张春玲, 毕良武, 王婧, 古研, 陈玉湘
    2017 (1):  21-2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3
    摘要 ( 596 )   PDF(1007KB) ( 500 )  
    在针对我国松脂行业生产实际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松脂掺杂评估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任务,设计和研制了一种在松脂生产、收购过程中能有效进行快速评估松脂含量的测定装置,并应用该装置完成了松脂含量快速评估模型的建模工作。为适应我国主要松脂产地和采脂季节的气候特点,分别建立了在25和30℃气温条件下可正常使用的松脂质量分数(%)与松脂液体积(mL)之间的定量评估模型,其数学方程式分别为:y25=4.248x-216.3和y30=4.211x-215.3。应用所得的松脂含量简单快速评估模型及测定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松脂掺杂评估方法》,为规范松脂行业生产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现场评判松脂品质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壳聚糖/纤维素气凝胶球的制备及其甲醛吸附性能
    刘志明, 吴鹏
    2017 (1):  27-35.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4
    摘要 ( 1021 )   PDF(1970KB) ( 966 )  
    采用液滴悬浮凝胶法分别制备纤维素气凝胶球(CAB)和壳聚糖/纤维素气凝胶球(CCAB),再经酸处理过程分别制得酸处理的CAB(CAB-A)和酸处理的CCAB(CCAB-A),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孔隙测定仪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气凝胶球的形貌、化学态、表面元素分布以及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气态甲醛吸附试验对样品的甲醛吸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壳聚糖/纤维素复合气凝胶具有均匀的球形形态,CAB、CAB-A、CCAB和CCAB-A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67±0.01)、(2.47±0.02)、(2.79±0.05)和(3.34±0.05)mm。壳聚糖引入到纤维素基体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并且通过酸处理使壳聚糖分子在纤维素凝胶网络中进行了重新分布和组装,形成更为密集的气凝胶网状结构,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孔隙结构,CCAB-A的比表面积和介孔体积分别为1 350.7 m2/g和4.511 cm3/g。气态甲醛吸附测试结果表明:CCAB-A复合气凝胶球吸附1 h的吸附量高达1.99 mmol/g,远远大于相同用量的椰壳活性炭材料的甲醛吸附量0.39 mmol/g,并且与甲醛分子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甲亚胺和席夫碱的化学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蒈烯催化转化反应及应用研究
    王婧, 杨学兵, 赵振东, 徐士超, 古研, 卢言菊
    2017 (1):  36-4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5
    摘要 ( 645 )   PDF(976KB) ( 615 )  
    以建立3-蒈烯的高效利用途径为目的,对其催化转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类催化剂对促进3-蒈烯发生三元环开环脱氢具有很高的活性,尤其是在铂催化下脱氢产物伞花烃的选择性超过90%,其中,间伞花烃与对伞花烃的质量比约为7:2;分子筛催化同样会导致3-蒈烯发生三元环开环并脱氢,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脱氢产物对伞花烃进一步裂解生成甲苯等芳烃化合物,ZSM-5型分子筛在促进裂解反应方面能力突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属铂与ZSM-5型分子筛为复合催化剂,3-蒈烯经连续催化转化制备甲苯与间伞花烃的工艺路线,在V(Pt/Al2O3):V(ZSM-5)1:1,280℃的条件下,原料转化率接近100%,产品总得率大于85%,最终产物甲苯得率约25%,纯度大于99%;间伞花烃得率约46%,纯度大于9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催化β-D-吡喃葡萄糖热解脱水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胡斌, 陆强, 蒋晓燕, 张镇西, 董长青
    2017 (1):  43-5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6
    摘要 ( 761 )   PDF(1649KB) ( 661 )  
    为揭示磷酸催化纤维素热解时可以显著促进脱水反应发生的催化机理,以β-D-吡喃葡萄糖为纤维素模型化合物,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磷酸对其热解脱水反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催化热解过程中β-D-吡喃葡萄糖和磷酸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多个可能的反应复合物,氢键能够稳定反应复合物结构,不同反应复合物引发β-D-吡喃葡萄糖不同位点的1,2-脱水反应和1,3-脱水反应。与非催化相比,磷酸催化作用下β-D-吡喃葡萄糖的脱水反应活化能显著降低,其中8个位点的1,2-脱水反应活化能降低了79~129 kJ/mol,2个位点的1,3-脱水反应活化能降低了28~60 kJ/mol。β-D-吡喃葡萄糖发生1,2-脱水反应的活化能更低,比1,3-脱水反应更容易发生,且以4-OH+3-H、1-OH+2-H、3-OH+2-H和3-OH+4-H这4个位点的1,2-脱水反应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苏醛基席夫碱-(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马媛, 段文贵, 林桂汕, 刘陆智, 黄正松, 雷福厚
    2017 (1):  54-6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7
    摘要 ( 750 )   PDF(864KB) ( 696 )  
    以紫苏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紫苏醛基席夫碱-(硫)脲化合物(5a~5m),通过FT-IR、1H NMR、13C 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和除草活性。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50 mg/L下,目标化合物5f(R=p-FAr)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90.0%(接近阳性对照嘧菌酯),化合物5d(R=Ar)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91.8%(接近阳性对照嘧菌酯)。在质量浓度100 mg/L下,目标化合物5c(R=环己基)、5i(R=p-CH3Ar)和5a(R=CH3)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7.6%、75.3%和67.4%(高于阳性对照丙炔氟草胺)。总体上,取代苯基硫脲类目标化合物的抑菌和除草活性优于取代苯基脲类目标化合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质素基聚氨酯预聚体改性酚醛泡沫的制备及表征
    薄采颖, 胡立红, 杨晓慧, 郑敏睿, 张猛, 周永红
    2017 (1):  63-7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8
    摘要 ( 728 )   PDF(914KB) ( 560 )  
    以聚乙二醇(PEG)为液化剂液化木质素,得到液化产物直接合成木质素基聚氨酯预聚体(LLPUPs),并用来改性酚醛泡沫。采用FT-IR对木质素液化产物(LLs)和LLPUP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SEM、万能试验机结合热重分析仪研究了LLPUPs对酚醛泡沫的形态,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液化产物的羟值为177~286 mg/g,并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下降;添加LLPUPs可以增强酚醛泡沫的压缩强度和比压缩强度,当LLPUP2添加量为9%时,比压缩强度最高,为4.44(Pa·m3)/g;LLPUP1和LLPUP2添加量为9%时,酚醛泡沫泡孔均匀,当LLPUP1添加量为9%时,比弯曲强度最高,为8.23(Pa·m3)/g;LLPUPs改性酚醛泡沫与纯酚醛泡沫相比,具有相似的热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胆式双热型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内传热过程建模分析
    李三平, 孙雪, 王述洋
    2017 (1):  73-8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09
    摘要 ( 576 )   PDF(1354KB) ( 555 )  
    在对自行设计的内胆式双热型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内热量传递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反应器内部传热复杂的特点,既有生物质颗粒与热床料之间的热传导,也有生物质颗粒与热载气之间的对流换热,还包括热壁面对生物质颗粒及床料的辐射换热等多种传热方式,建立了反应器的壁面传热、颗粒间传热和二维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对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该耦合仿真模型基本满足生物质颗粒快速热裂解条件,并预测出口气相平均温度均为720 K。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杏叶聚戊烯醇纳米乳液联合抗生素抗菌活性研究
    陶冉, 王成章, 叶建中, 周昊, 陈虹霞
    2017 (1):  81-8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0
    摘要 ( 726 )   PDF(831KB) ( 617 )  
    通过探讨银杏叶聚戊烯醇纳米乳液(GBP)的平均粒径对其自身抗菌增效作用的影响,以及考察最小抑菌浓度(MIC)和分级抑菌浓度(FIC);同时研究亚抑菌浓度条件下,聚戊烯醇纳米乳液与抗生素联合作用的时间-杀菌曲线,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纳米乳液与氨苄西林(A)、环丙沙星(C)、硫酸庆大霉素(G)、红霉素(E)和多粘菌素B硫酸盐(P)这5种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结果显示:聚戊烯醇乳液配伍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随着乳液平均粒径增大而减小,由此推断聚戊烯醇纳米乳液可能具有提高聚戊烯醇自身的增效能力。聚戊烯醇纳米乳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混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FIC指数为0.5),混合样抑菌圈值为(25.8±0.1)mm,MIC值为33 mg/L。聚戊烯醇与硫酸庆大霉素混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并延长抗菌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次水蒸气活化制备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活性炭的研究
    陈莉晶, 左宋林, 张秋红, 陈继锡, 王永芳
    2017 (1):  87-9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1
    摘要 ( 779 )   PDF(1558KB) ( 939 )  
    为改善工业物理法产普通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提高其作为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水蒸气活化法,分别对煤质活性炭(CAC)、椰壳活性炭(CSAC)和竹基活性炭(BAC)进行二次活化,探讨了工艺条件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并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曲线和交流阻抗等方法对3种活性炭制作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水蒸气活化能够显著提高活性炭中孔孔容,从而大大提高吸附性能,3种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亚蓝吸附值均相比原料有较大提升;二次水蒸气活化对CSAC的孔隙结构和比电容量影响最显著,二次活化椰壳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可达1 972 m2/g,电流密度0.5 A/g时,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量可达106 F/g,是原料(43F/g)的2.5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漆树木粉抗氧化活性成分的HPLC-MS分析
    陈虹霞, 王成章, 周昊, 陶冉, 叶建中
    2017 (1):  94-10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2
    摘要 ( 659 )   PDF(824KB) ( 569 )  
    采用有机溶剂对漆树木粉醇提物进行逐级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通过比较4个萃取相对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探讨了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萃取得率最高,为60.1%;对DPPH·、ABTS·和OH·均具有最强的清除作用,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分别为19.9、29.74和37.95 mg/L。通过HPLC-MS裂解规律分析,从乙酸乙酯相中鉴定出酚酸类和黄酮类2类化合物,其中酚酸类化合物为:对乙氧基-3-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杏仁酸(3)、没食子酸十六烷酯(4)、原儿茶酸(5)和没食子酸乙酯(7);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6)、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9)、漆黄素(13)、硫黄菊素(14)、紫铆花素(15)和3,7-二羟基黄酮醇-4'-鼠李糖苷(1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对钢在羟基乙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李向红, 邓书瑞, 李云仙, 刘建祥
    2017 (1):  101-10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3
    摘要 ( 567 )   PDF(1227KB) ( 560 )  
    用丙烯酰胺(AA)单体对木薯淀粉(CS)进行接枝共聚化学改性,合成了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CSGC),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CSGC对冷轧钢在羟基乙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CSGC能有效抑制冷轧钢在羟基乙酸中的腐蚀;缓蚀率随CSGC添加量的增大而不断上升,缓蚀率会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缓蚀率随着羟基乙酸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时100 mg/L CSGC在0.3 mol/L羟基乙酸中浸泡24 h缓蚀率(失重法)高达92.1%,浸泡时间延长至72 h缓蚀率可达到89.13%。20~50℃时CSGC在0.3 mol/L羟基乙酸中的钢表面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焓(ΔH)为-23.8 kJ/mol、吸附Gibbs自由能(ΔG)为-28.3~-28.9 kJ/mol、吸附熵(ΔS)为15.4~16.8 J/(mol·K)。羟基乙酸中CSGC在钢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混合吸附,且吸附伴随熵增加的放热过程。在0.3 mol/L羟基乙酸中CSGC为符合“几何覆盖效应”机理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由Nyquist图谱显示,钢/羟基乙酸界面上存在H2O、H+、HOCH2COO-和CSGC的吸附/脱附过程,CSGC通过挤走水分子发生吸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落叶松木粉水热炭化制备碳量子点及其性能研究
    郭璇, 莫文轩, 刘旭亮, 陈文焜, 李晓飞, 刘守新
    2017 (1):  109-115.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4
    摘要 ( 803 )   PDF(1337KB) ( 758 )  
    以落叶松木粉为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220℃条件下水热炭化制备出了具有荧光性能的水溶性碳量子点(CND),采用TEM、FT-IR、XPS、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CND的粒径分布、结构特征及光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ND为球形结构,平均粒径20.35 nm,表面呈有序的晶格结构;CND主要含有C、O和N元素,其表面存在-OH、C=O及C-O等官能团,且证实了CND由芳环结构和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构成;CND样品在271 nm处有较弱的紫外吸收光谱,在350和440 nm处有特征激发和发射波长;随着CND溶液pH值的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加深,荧光强度逐渐减弱。TiO2/CND复合体系具备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能有效地催化降解目标产物四环素,可见光照下3 h的降解率可达93.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橄榄果渣膳食纤维碱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丁莎莎, 黄立新, 张彩虹, 谢普军, 张琼, 邓叶俊
    2017 (1):  116-12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5
    摘要 ( 621 )   PDF(1226KB) ( 609 )  
    以油橄榄脱脂果渣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油橄榄果渣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油橄榄果渣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质量分数8%、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80 min、液料比15:1(mL:g)。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油橄榄果渣SDF产率为28.74%,IDF产率为52.39%。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油橄榄果渣I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为3.38 g/g、2.20 mL/g、1.91 g/g;油橄榄果渣S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为5.05 g/g、4.78 mL/g、4.25 g/g。在透析90 min时,油橄榄果渣SDF、IDF和脱脂果渣的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分别为13.22%、8.55%、4.3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制备的IDF结构疏松,具有较大的空腔和裂缝,而SDF粒径较小,呈堆积状,具有较多的空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二醇/碳酸乙烯酯预处理对椰壳纤维成分及结构的影响
    朱宛萤, 李利芬, 胡英成
    2017 (1):  123-12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6
    摘要 ( 738 )   PDF(1366KB) ( 525 )  
    以椰壳纤维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比例乙二醇/碳酸乙烯酯在较低温(90℃)条件下对椰壳纤维的组分分离,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TG)对分离得到的预处理后椰壳纤维和再生木质素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单独使用碳酸乙烯酯时木质素的脱除率为负值,乙二醇/碳酸乙烯酯可实现椰壳纤维在较低温度下的去木质素预处理,并且当n(乙二醇)/n(碳酸乙烯酯)4:1时木质素的脱除率达到最大值,为49.87%。乙二醇/碳酸乙烯酯处理后的纤维材料中纤维素含量都有所提高,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都降低,纤维素的结晶结构基本没有被破坏(均为纤维素Ⅰ型),且提取得到的再生木质素为典型的对羟基苯基-愈创木基-紫丁香基(HGS)型木质素,n(EG)/n(EC)为4:1时得到的再生木质素多分散系数最小,为9.7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烟梗氧碱制浆工艺
    赵金涛, 陈克利, 刘维涓, 陶文梅
    2017 (1):  129-13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7
    摘要 ( 564 )   PDF(1028KB) ( 647 )  
    为优化烟梗氧碱制浆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优化碱用量、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细浆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用量及碱用量和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烟梗细浆得率影响极显著,在较优的工艺条件(碱用量15.5%、保温温度75℃、保温时间45 min)下细浆得率为29.35%,与预测值29.48%接近。通过分析对比烟梗机械浆与烟梗氧碱浆纤维的显微结构发现,烟梗经过氧碱制浆后,纤维的分丝帚化程度较好,纤维表面也比较光滑,纤维既细且长,两端尖削,且烟梗中非纤维细胞较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挥发性成分
    文瑞芝, 曾栋, 黄自知, 马强, 王琼, 胡云楚
    2017 (1):  135-14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8
    摘要 ( 649 )   PDF(695KB) ( 521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了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从光辐射前后的柚木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成分,辐射前(原柚木)鉴定出57种挥发性成分,辐射60 h后的柚木中鉴定出5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蒽醌类和胺类。光辐射后柚木未能检测到酮类,且醇类从12.586%减少到7.498%,醇类化合物由6种减少至3种,醛类从0.404%增加到3.653%,醛类化合物由3种增至5种。柚木光辐射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2-甲基蒽醌(18.443%)、2-N-甲基-萘胺(14.781%)、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9.567%)、1,2,3-三甲基-4-丙烯基-(E)-萘(7.513%)、τ-杜松醇(4.684%)、α-杜松醇(3.583%)、柏木脑(3.576%)、1,2-邻苯二甲酸丁基异丁基酯(3.213%)这8种化合物;辐照后除α-杜松醇和1,2-邻苯二甲酸丁基异丁基酯未能检测到外,增加了化合物1,2-邻苯二甲酸丁基环己基酯(3.070%),且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11.787%)有所增加,其余成分含量变化不大。醛类挥发性成分含有发色基团-CHO,醇类挥发性成分含有助色基团羟基-OH,而且光辐射后含量明显增加的挥发性成分都含有发色基团-COO-,这些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改变在柚木光变色中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欧阳婷, 杨琼梁, 颜红, 钟理峰, 杨仁义
    2017 (1):  141-14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19
    摘要 ( 787 )   PDF(793KB) ( 674 )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5个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产地香茅均以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其次为全草,茎的挥发油含量最低。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其GC含量差异较大,湖南、广东、浙江、海南、福建香茅全草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30、37、22和33种成分,叶挥发油分别鉴定出25、24、32、27和39种成分,主要成分均为(E)-柠檬醛、(Z)-柠檬醛、β-月桂烯、香叶醇等。5个产地香茅全草和叶挥发油中柠檬醛GC含量均最高,为70%~85%左右,其中(E)-柠檬醛为40.86%~51.15%,(Z)-柠檬醛为31.01%~36.46%;β-月桂烯GC含量为1.94%~15.43%,香叶醇GC含量为1.61%~4.89%。5个产地全草、叶挥发油中的成分主要为含氧单萜类(GC含量为81.91%~93.04%),含量具有地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远志化学成分研究
    余小红, 李盼盼, 耿圆圆, 黄艳杰, 华燕
    2017 (1):  149-15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17.01.020
    摘要 ( 675 )   PDF(720KB) ( 744 )  
    对小远志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醛(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2),8-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3),水杨酸(4),反式芥子酸甲酯(5),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6),3,4,5-三甲氧基肉桂酸(7),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8),芥子醇-4-O-β-D-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10),(+)-梣皮树脂醇(11),(±)-松脂醇(12)。除化合物4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