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产化学与工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本期目次和封面
    2024 (1):  0-0. 
    摘要 ( 51 )   PDF(23163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松香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张博文, 周月敏, 刘鹤, 刘仕伟, 商士斌, 宋湛谦
    2024 (1):  1-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1
    摘要 ( 123 )   HTML ( 15 )   PDF(2696KB) ( 181 )  

    以松香衍生物丙烯海松酸(APA)为原料合成了丙烯海松酸二缩水甘油醚(AE),并进一步制得丙烯海松酸环碳酸酯(AC), 利用AC中环碳酸酯基团与聚乙烯亚胺(PEI)、聚酯多元胺(Priamine 1074)中的氨基反应制备得到了松香基非异氰酸酯聚氨酯(ACPP)薄膜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动态热机械法(DMA)等技术对ACPP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C含量的增加, 松香结构中氢化菲环刚性结构的引入量增加, 从而使ACPP的力学性能增强, 当氨基/环碳酸酯基物质的量比值为1时材料(ACPP1)的拉伸强度可达到15 MPa;同时ACPP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显著增大, 均大于40 ℃,当氨基/环碳酸酯基物质的量比值为0.8时, 制备得到的材料(ACPP0.8)的Tg达到最大值, 为49.4 ℃。自愈合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带有划痕的ACPP1在160 ℃、5 MPa条件下, 加热1 h后可以实现划痕的完全愈合, 愈合率高达100%;另外, ACPP1分别经过物理再加工和化学回收再加工后, 力学性能仍可以恢复到原始强度的85%, 展现出了优异的回收再加工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酶/磁双驱动果胶/海藻酸钠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康玲玲, 李桂芳, 宋先亮, 何静, 雷建都
    2024 (1):  9-1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2
    摘要 ( 77 )   HTML ( 2 )   PDF(11244KB) ( 106 )  

    设计构建了酶/磁双驱动的果胶(PET)/海藻酸钠(SA)复合微球机器人药物递送系统,即通过注滴法,以乳酸钙为交联剂,将Fe3O4磁性纳米粒子(Mag)、过氧化氢酶(CAT)/葡萄糖氧化酶(GOD)/磷酸锌杂合颗粒、天然喜树碱衍生物(盐酸伊立替康CPT-11)药物同时装载到PET/SA复合微球中,制备得到磁响应的负载双酶驱动载药磷酸锌杂合颗粒的PET/SA复合微球(CPT-11/CAT/GOD-Zn3(PO4)2@Mag/PET-SA)。考察了不同PET与SA复配比及磁性颗粒的加入对复合微球结构、形貌、粒径及药物包封率的影响,采用UV-vis法测定了载药微球机器人在模拟胃液(SGF,pH值1.2)和模拟肠液(SIF,pH值6.8)释放介质中的药物释放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酶/磁双驱动微球载药机器人球形度好,但磁性颗粒的加入使复合微球表面出现大量褶皱,变得粗糙,从而使药物包封率有明显的下降;当m(PET)∶m(SA)为1∶3时,加入磁性颗粒前复合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658 mm,包封率为63.1%,加入磁性颗粒后复合微球的平均粒径增加至1.885 mm,包封率下降至47.7%;在SGF中盐酸伊立替康药物的释放较为缓慢,而在SIF中快速释放;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表明该复合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和高磁化强度,并且在葡萄糖溶液中可以进行自驱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杏硫酸盐木质素组分分离及其抗肿瘤构效研究
    谢益民, 岳园园, 赵云博, 魏鑫
    2024 (1):  17-2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3
    摘要 ( 70 )   HTML ( 2 )   PDF(608KB) ( 107 )  

    为了从硫酸盐木质素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以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银杏硫酸盐木质素(KL)进行分级,利用MTT法研究各分级组分的抗肿瘤活性;根据抗肿瘤活性结果,利用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对抑制效果最明显组分进行纯化,采用质谱、13C NMR等方法确定其结构,并分析构效关系。FT-IR分析结果表明:KL具有与银杏磨木木质素(MWL)相似的结构;分级组分的总酚含量(TPC)随着其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降低。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乙醚可溶组分(LC2)对人源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为(366.09±6.39) mg/L。LC2纯化结果发现,分离出的化合物L7的抗肿瘤活性最好,对肺癌A549细胞的IC50值为(89.44±2.13) mg/L。质谱、13C NMR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L7是酚羟基上连接着2-丙醛取代基的β-5结构的松柏醛二聚体。木质素小分子物质的苯丙烷单元侧链上醛基的增加会提高抗癌活性,但是醚键的增加会降低抗癌活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MT/IFR膨胀阻燃液化木质素磺酸钠基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
    安昕煜, 李旭, 巩玲, 刘志明
    2024 (1):  24-32.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4
    摘要 ( 74 )   HTML ( 1 )   PDF(4883KB) ( 110 )  

    利用木质素磺酸钠(SLS)液化产物完全替代聚醚多元醇, 同时以由壳聚糖(CS)和聚磷酸铵(APP)复配组成的膨胀阻燃剂(IFR)和蒙脱土(MMT)为添加剂, 制备出MMT/IFR膨胀阻燃液化木质素磺酸钠基聚氨酯泡沫(SLS-PUF/IFR/MMT)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极限氧指数(LOI)、热重分析(TG)仪、锥形量热仪、热导率测试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燃烧性能、导热性能和压缩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当IFR添加量为20%时, 制备的材料100%SLS-PUF/20%IFR的LOI值达到了最高值24.3%;当IFR添加量≥16%时, 制备的材料100%SLS-PUF/IFR的垂直燃烧等级达到Ⅴ-0级。在此基础上, 当MMT添加量为2%时, 制备的材料100%SLS-PUF/20%IFR/2%MMT的LOI值达到了24.8%, 且其垂直燃烧等级能够达到Ⅴ-0级。相较于100%SLS-PUF材料, 100%SLS-PUF/20%IFR/2%MMT材料的峰值热降解速率、最大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分别降低了0.6%/min、145.6 kW/m2和13.9 MJ/m2, 残炭量提高了13.1个百分点, 同时其表观密度和压缩强度则分别提高至58.72 kg/m3和296.6 kPa, 其热导率也达到了0.041 W/(m·K)。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好氧生物抑制特性分析及降解规律研究
    丁来保, 田庆文, 杨然, 朱津苇, 郭奇, 房桂干
    2024 (1):  33-4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5
    摘要 ( 69 )   HTML ( 2 )   PDF(583KB) ( 111 )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出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含量,统计了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碳原子数的分析情况,分析了废水中主要的生物难降解组分及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厌氧和好氧处理后残余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芳樟醇(C10,21.21%)、对叔丁基苯乙酸甲酯(C13,21.39%)、二氢月桂烯醇(C10,8.90%)、铃兰醛(C14,6.16%)和香茅醇(C10,4.76%)等,主要为含苯环有机物和抑菌成分,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抑菌性,宏观表现为生物处理去除率较低。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醇类物质质量分数从19.32%上升至51.71%,醛类物质质量分数从3.68%上升至13.35%,酯类物质质量分数从29.75%降至28.32%,含苯环有机物质量分数从32.70%上升至61.06%,说明其他有机物获得比含苯环有机物更大幅度的降解。建议通过解毒预处理和生物强化提高微生物活性等途径改善生物处理效果,减轻后续深度处理的难度,降低综合处理成本,实现低成本达标排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香芹酮基磺酸肟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蒙玉培, 段文贵, 林桂汕, 张文静, 吴凯越
    2024 (1):  41-5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6
    摘要 ( 71 )   HTML ( 5 )   PDF(914KB) ( 113 )  

    L-香芹酮(1)为原料,经盐酸羟胺肟化和O-磺酰化反应,合成得到2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L-香芹酮基磺酸肟酯类化合物3a~3w,并通过1H NMR、13C NMR、FT-IR和HRMS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50 mg/L时,目标化合物对所测试的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b(R=o-FPh)、3c(R=m-FPh)和3h(R=p-ClPh)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6.7%、75.9%和78.3%(均为B级活性水平),均优于阳性对照百菌清;化合物3h对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8.4%、78.3%、82.2%和78.8%(均为B级活性水平),具有一定的广谱抑菌活性;化合物3b对苹果轮纹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6.7%、77.5%和78.6%(均为B级活性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广谱抑菌活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蛋白-聚丙烯酰胺/复合盐抗冻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应用
    杨福生, 李雨羲, 王定坤, 詹洵, 南静娅, 王春鹏
    2024 (1):  51-5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7
    摘要 ( 61 )   HTML ( 1 )   PDF(2650KB) ( 118 )  

    以大豆蛋白(SPI)、丙烯酰胺(AAm)、ZnCl2、LiCl为原料,制备得到一种具备抗冻性能的大豆蛋白-聚丙烯酰胺复合盐(SPI-PAAm/ZnCl2-LiCl)抗冻凝胶电解质,并将其应用到混合电容器中,考察器件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ZnCl2和LiCl的加入,破坏了凝胶电解质中水分子间氢键,并赋予凝胶电解质优异的低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低温力学性能。当ZnCl2与LiCl物质的量比为5∶12时,此条件下的抗冻凝胶电解质性能最优。在-70 ℃下,抗冻凝胶电解质经历100次应变为100%的循环拉伸测试仍保持结构完整,应力保持率>65%,塑性变形率<25%,能量损耗系数<0.35。基于此抗冻凝胶电解质的混合电容器在低温下仍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80 ℃下可以正常工作,低温环境下能量密度集中在50~200 Wh/kg,功率密度集中在1 000~30 000 W/kg,即便在-70 ℃下,混合电容器的功率密度接近1 000 W/kg,能量密度>10 Wh/kg。同时,在-70 ℃下循环充放电5 000次,电容保持率>94%,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木灰的熔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齐洋, 姚锡文, 许开立
    2024 (1):  58-6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8
    摘要 ( 63 )   HTML ( 1 )   PDF(10456KB) ( 95 )  

    通过马弗炉灼烧实验考察了成灰温度对杨木灰表观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成灰温度(600、800、1 000 ℃)下制得的杨木灰的理化特性;采用灰熔点测试仪测试了杨木灰的熔融特征温度,揭示了杨木灰熔融特征温度与成灰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关系。将成灰温度800 ℃、停留时间2 h的杨木灰处理至变形温度(DT)状态,分析熔融过程中杨木灰的理化特性,进一步研究杨木灰的熔融性能。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2 h的条件下,成灰温度为600 ℃时,杨木灰的主要矿物晶相为K2SO4、KCl、SiO2、K2Ca2(SO4)3、Na2Si2O5等;成灰温度为800 ℃时,杨木灰的主要矿物晶相为MgSiO3、Na2Si2O5、Na6Mg(SO4)4、SiO2、CaSO3等;成灰温度1 000 ℃杨木灰的XRD图谱与800 ℃时较为相似。600 ℃时,杨木灰有明显的孔洞,表面结构比较完整;随着温度的升高,杨木灰表面结构有了明显的破坏,表面结构的孔洞逐渐增大,结构破碎。杨木灰的熔融特征温度与成灰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停留时间无明显线性关系。800 ℃停留2 h得到的杨木灰的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半球温度(HT)和流动温度(FT)分别为1 224、1 254、1 267和1 294 ℃。处理至DT状态下的杨木灰中絮状物消失,表面仍有少量孔洞,孔洞中有灰渣小颗粒嵌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糠醛渣增强粗甘油基聚氨酯泡沫性能的研究
    付凯, 阎振丽, 李梦雨, 陈玮, 张琳达, 常春
    2024 (1):  65-73.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09
    摘要 ( 63 )   HTML ( 3 )   PDF(5431KB) ( 98 )  

    采用一锅法将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CG)转化为生物基多元醇(CG-polyol),并以糠醛渣(FR)为增强填料,共混发泡制备出一种FR增强生物基聚氨酯(PU/FR)泡沫复合材料。通过对PU/FR泡沫的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发泡时间、密度和压缩强度进行表征,探究了糠醛渣粒径(0.25 mm、0.09 mm样品分别标记为FR60和FR180)和添加量对PU/FR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转化法合成的CG-polyol酸值为1.9 mg/g、羟值为406 mg/g、黏度为1 092 mPa·s,该多元醇适合用于制备PU泡沫。FR的加入延长了发泡时间,最大上升时间和不粘时间分别由未添加时的29和31 s提高到37和39 s,泡孔结构更加完整,泡孔尺寸减少,破碎现象明显减少。FR添加量≤5%时,可有效提高泡沫的密度和压缩强度;当添加量相同时,FR180填料对泡沫的性能提升更显著;当FR180添加量为5%时制备的PU/FR180-5泡沫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达到最大为0.153 3 MPa,相比未添加FR的泡沫提高了28.1%,此时密度为0.051 0 g/cm3,导热系数为0.032 8 W/(m·K),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同时FR的添加可适当提高PU泡沫材料的热稳定性,相比未添加FR的泡沫的最大热解速率温度(Tmax)453 ℃,PU/FR180-5泡沫的Tmax达到4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胶-凝胶法改良人工林马尾松尺寸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
    刘晓玲, 陈松武, 何林韩, 黄海英, 王浏浏, 罗玉芬
    2024 (1):  74-8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0
    摘要 ( 62 )   HTML ( 1 )   PDF(4428KB) ( 93 )  

    马尾松是广西地区重要的人工林资源之一,但其尺寸稳定性较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木材工业中的使用。本研究选用基于SiO2的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进行改良,探讨了浸渍时间对马尾松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揭示了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的改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 h溶胶浸渍处理的改性马尾松尺寸稳定性最好,相较于未处理的马尾松,浸渍6 h的改性马尾松的浸渍率为5%,60 h吸水质量增加率由34.7%降低至28.2%,60 h吸湿体积膨胀率由16.5%降低至11.1%,72 h抗老化性能由18.02的色差值降低为11.9。溶胶-凝胶法对马尾松尺寸稳定性的改善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形成玻璃层状及膨胀结构可以阻挡水分的进入;其二,通过氢键及化学键的形式与细胞壁进行结合,以起到永久的润胀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漆酶预处理阻燃纤维板的制备工艺优化及阻燃性能研究
    孙海彤, 牛国庆, 高伦
    2024 (1):  81-8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1
    摘要 ( 57 )   HTML ( 2 )   PDF(4596KB) ( 96 )  

    为改善阻燃剂在纤维板中的阻燃效果,采用漆酶预先处理杨木纤维,再使用BL-环保阻燃剂浸渍杨木纤维,制备得到酶处理阻燃纤维板。以纤维板的阻燃剂负载量、氧指数和烟密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浸渍工艺,并通过氧指数、烟密度、热重(TG)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杨木纤维的浸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漆酶处理温度50 ℃、酶处理时间60 min、酶用量35 U/g、pH值4.8、阻燃剂用量50%、阻燃剂浸渍时间80 min和阻燃剂处理温度35 ℃的条件下,制备的纤维板阻燃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阻燃剂负载量为20.3%,氧指数为41.5%,烟密度为10.9%,密度为0.774 g/cm3,静曲强度为30.3 MPa,弹性模量为3 507 MPa,内结合强度为0.61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17.4%;相比于普通纤维板,BL-环保阻燃剂处理纤维板能提高其氧指数和阻燃剂含量。在干燥阶段与炭化阶段,相比于普通纤维板和仅BL-环保阻燃剂处理制备的阻燃纤维板,漆酶处理的阻燃纤维板产生相同的失重所需的温度更高,不易发生燃烧反应;漆酶处理的阻燃纤维板含氧官能团、羟基官能团明显下降,提高了纤维板的阻燃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对五倍子主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
    唐保山, 刘义稳, 和锐, 邹勇, 谢山宇, 张弘
    2024 (1):  89-96.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2
    摘要 ( 56 )   HTML ( 0 )   PDF(2133KB) ( 100 )  

    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是评价五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的方法获得,繁琐且时效性得不到保证。为了探讨快速测量这些指标的可行性,通过采集五倍子样本130份,采用化学法测量化学值,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五倍子样本的光谱扫描,将其与传统方法测定的化学值进行拟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数学模型,对比模型相关系数和误差评估模型预测性能。最终得到五倍子中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的最佳预处理方法分别为FD+MSC、FD和FD+ML,水分的特征波段为9 403.7~7 498.2、6 012.0~5 774.1、4 601.5~4 246.7 cm-1,单宁酸的特征波段为9 403.7~7 498.2、6 102.0~4 597.7 cm-1,没食子酸的特征波段为6 102.0~5 446.3,4 601.5~4 246.7 cm-1;主因子数分别为9、10和5;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校正集相关系数(Rc2)分别为0.968、0.915和0.926,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72%、2.55%和1.47%,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5.57%、3.42%和3.69%;验证集相关系数(Rp2)分别为0.951、0.891和0.89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563%、1.28%和0.414%。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五倍子中水分、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的检测具有可行性并达到很好的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木聚糖酶的高密度发酵及其定向制备低聚木糖
    赵剑, 解静聪, 姜越, 杨静, 徐浩, 张宁
    2024 (1):  97-104.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3
    摘要 ( 65 )   HTML ( 4 )   PDF(538KB) ( 97 )  

    为提高酶水解杨木木聚糖定向转化低聚木糖的效率,同时降低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成本,围绕重组大肠杆菌(PET-PdoXyn10A-DE3)高密度发酵制备拟杆菌来源木聚糖酶PdoXyn10A的诱导表达条件和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开展了研究。考察了在5 L发酵罐水平下诱导剂浓度、诱导光密度(OD600)值、诱导温度和诱导pH值等因素对PET-PdoXyn10A-DE3产重组木聚糖酶PdoXyn10A的影响, 反应温度、pH值对玉米芯木聚糖酶水解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酶添加量、酶水解时间对杨木乙酸水解液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诱导剂浓度0.25 mmol/L、诱导OD600值55、诱导温度34 ℃和诱导pH值7.0的最佳诱导条件下,经高密度发酵重组酶酶活力可达362.67 U/mL,重组大肠杆菌生物量可达28.83 g/L。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最佳条件为酶反应温度40 ℃、pH值5.2、酶添加量12 U/mL和反应时间6 h,此条件下低聚木糖的量为3.21 g/L,其中木二糖、木三糖、木四糖、木五糖和木六糖的量分别为1.09、0.97、0.84、0.18、0.13 g/L,木糖为1.82 g/L。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型异莰烷基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丁清颖, 昌家宇, 肖转泉, 胡嘉, 王宗德, 陈尚钘
    2024 (1):  105-110.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4
    摘要 ( 68 )   HTML ( 4 )   PDF(452KB) ( 103 )  

    以莰烯衍生物内型异莰烷基甲醛与氨基硫脲衍生物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5种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3a~3e),并通过IR、MS、1H NMR和13C NM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3a~3e对水稻纹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中,内型异莰烷基甲醛缩氨基硫脲(3a)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最高,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3a对油茶炭疽病菌、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9%和97.2%,对油茶果生刺盘孢菌和彩绒革盖菌的抑制率均达100%,对水稻纹枯病菌、松枯梢病病原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7%、79.8%、79.5%,均优于阳性对照样百菌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都地区初榨橄榄油酚类和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唐凤霞, 李川, 周昊, 陈虹霞, 张昌伟, 王成章
    2024 (1):  111-119.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5
    摘要 ( 58 )   HTML ( 2 )   PDF(2242KB) ( 97 )  

    对武都地区的白橄榄(U)、恩帕特雷(E)、奇迹(K)、阿斯(As)、中山24(Z)、云台14(Y)、皮瓜尔(P)、豆果(Arbe)、小苹果(M)、鄂植8(Ez)、阿尔伯萨拉(Arbo)、科拉蒂(C)、莱星(L)、佛奥(F)这1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酚类成分及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品种间多酚和脂肪酸含量及油脂氧化稳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所有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均符合欧盟特级初榨橄榄油标准, 初榨橄榄油中油酸质量分数在(56.12±0.24)%(豆果)和(71.45±0.42)%(科拉蒂)之间,亚油酸质量分数在(5.73±0.06)%(皮瓜尔)和(15.80±0.05)%(阿斯)之间,棕榈酸质量分数在(12.67±0.12)%(科拉蒂)和(18.76±0.04)%(豆果)之间。裂环烯醚萜类是主要的酚类成分,总酚质量分数最高为奇迹,为(471.35±29.34)mg/kg; 最低为豆果, 仅(165.65±8.08)mg/kg。主成分分析表明:富含橄榄苦苷苷元、女贞子苷元、橄榄裂环烯醚萜、油酸、芹菜素的品种氧化稳定性越高,而富含棕榈酸、亚油酸、酪醇、羟基酪醇、刺激醛的品种氧化稳定性越低。基于芹菜素、橄榄裂环烯醚萜、木犀草素和亚油酸建立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可以预测90.70%的油脂氧化稳定性变化(p < 0.00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望江南茎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杨瑾, 张一宁, 张玉红
    2024 (1):  120-12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6
    摘要 ( 66 )   HTML ( 3 )   PDF(1129KB) ( 112 )  

    以望江南茎为原料,经超声波乙醇提取后,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得到4种萃取物,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活性,发现氯仿萃取物的综合抑菌效果最佳;进一步通过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氯仿萃取物,得到组分1、组分2和组分3;利用质谱法分析确定了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组分1中起主要抑菌效果的化合物。结果表明:极性较小的组分1抑菌效果显著,组分1中检测出22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7个、蒽醌类13个、多酚类1个、香豆素类1个。选择3种单体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和MBC值均小于氯仿萃取物,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最强,MIC值均为0.2 g/L,MBC值均为0.39 g/L;大黄素甲醚综合抑制效果最佳,可能为望江南中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化合物之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评论
    漆酚聚合固化技术及其功能聚合物应用研究进展
    李东旭, 张娟妮, 张婷婷, 李艳, 薛兴颖, 齐志文
    2024 (1):  129-137.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7
    摘要 ( 59 )   HTML ( 1 )   PDF(4644KB) ( 100 )  

    漆酚作为常见的植物来源多酚之一,是漆树分泌物生漆经分离纯化得到的,结构中含有苯环、邻/间位双酚羟基和长(不)饱和烷烃侧链(C15~C20)等活性基团。近年来,漆酚在膜功能材料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通过化学聚合固化技术制备漆酚功能聚合物,在膜表面/界面工程、胶黏剂、止血剂等领域应用较广,是实现生漆资源化和提质增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关于漆酚聚合固化机理,以及加热固化、紫外光固化、漆酶仿生催化、金属配位螯合、有机共混交联、溶胶-凝胶反应、静电纺丝等漆酚固化聚合技术;总结了漆酚功能聚合物在防腐涂层、疏水涂层、止血抑菌涂层等功能材料应用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生漆漆酚功能材料商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性炭气相吸附过程中安全性研究进展
    刘斌, 左宋林, 刘金龙
    2024 (1):  138-148.  doi: 10.3969/j.issn.0253-2417.2024.01.018
    摘要 ( 65 )   HTML ( 0 )   PDF(614KB) ( 105 )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目前我国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VOCs包括烃、醛、醇、醚、酮、酯、羧酸等。活性炭吸附VOCs已成为目前的主要环保技术,然而,在活性炭吸附VOCs过程中,由于吸附热的产生容易导致活性炭床层温度升高,从而引发活性炭床层起火是重大安全隐患。因此,本文从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吸附操作方式和条件,以及VOCs组分等方面,具体综述和分析活性炭的生产原料、制备方法和后处理过程等影响活性炭着火点的主要因素,以及气流的湿度、氧气含量等性质,气体流速、活性炭床层厚度、吸附工况等吸附工艺对活性炭床层温升产生的影响,为系统掌握和评价活性炭在气相吸附过程中应用安全性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针对活性炭吸附床吸附净化含VOCs废气的安全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指出了在该领域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